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

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宋施護奉 詔譯

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
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
如是我聞:
一時,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,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,并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繞。
爾時,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。時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,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觀見五蘊自性皆空。
爾時,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,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,樂欲修學者,當云何學?」
時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:
「汝今諦聽,為汝宣說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,當觀五蘊自性皆空。何名五蘊自性空耶?所謂即色是空,即空是色;色無異於空,空無異於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
「舍利子!此一切法如是空相,無所生無所滅,無垢染無清淨,無增長無損減。
舍利子!是故,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眼界無眼識界,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;無無明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;無苦、集、滅、道;無智,無所得,亦無無得。
「舍利子!由是無得故,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,心無所著亦無罣礙;以無著無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一切顛倒妄想,究竟圓寂。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是故,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、是無上明、是無等等明,而能息除一切苦惱,是即真實無虛妄法,諸修學者當如是學。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:
「怛[寧*也](切身)他(引)(一句) 唵(引) 誐帝(引) 誐帝(引引)(二) 播(引)囉誐帝(引
)(三) 播(引)囉僧誐帝(引)(四) [曰/月]提 莎(引)賀(引)(五)
「舍利子!諸菩薩摩訶薩,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,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。」
爾時,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,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汝所說,如是,如是!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,是即真實最上究竟,一切如來亦皆隨喜。」
佛說此經已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并諸苾芻,乃至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、乾闥婆等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

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

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
如是我聞: 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,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,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,其名曰觀世音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、彌勒菩薩等,以為上首。皆得三昧總持,住不思議解脫。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,於其眾中即從座起,詣世尊所。面向合掌,曲躬恭敬,瞻仰尊顏而白佛言:「世尊!我欲於此會中,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。唯願世尊聽我所說,為諸菩薩宣祕法要。」爾時,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具大悲者。聽汝所說,與諸眾生作大光明。」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,佛所護念,入於慧光三昧正受。入此定已,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自性皆空。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,從彼三昧安詳而起。即告慧命舍利弗言:「善男子!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,名普遍智藏。汝今諦聽,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」作是語已。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唯,大淨者!願為說之。今正是時。」 於斯告舍利弗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。色性是空,空性是色。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識性是空,空性是識。識不異空,空不異識。識即是空,空即是識。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道,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」 即說咒曰:
「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莎婆訶」
佛說是經已,諸比丘及菩薩眾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脩羅、乾闥婆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共利言等譯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

如是我聞: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。時佛世尊即入三昧,名廣大甚深。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,名觀自在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離諸苦厄。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,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男子!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,云何修行?」如是問已。
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:
「舍利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,應觀五蘊性空。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」 即說咒曰:

「櫱諦 櫱諦 波羅櫱諦 波羅僧櫱諦 菩提娑(蘇紇反)婆訶

 
「如是,舍利弗!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應如是行。」如是說已。 即時,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,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是,如是!如汝所說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,應如是行。如是行時,一切如來皆悉隨喜。」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,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。時彼眾會天、人、阿修羅、乾闥婆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

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==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《摩訶(註一)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》
姚秦‧天竺三藏鳩摩羅什 譯
觀世音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時,照見五陰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弗!色空故無惱壞相,受空故無受相,想空故無知相,行空故無作相,識空故無覺相。何以故?舍利弗!非色異空,非空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 如是。舍利弗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空法,非過去、非未來、非現在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 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,心無罣礙;無罣礙故,無有恐佈,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,是大明咒,無上明咒,無等等明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咒,即說咒曰:竭帝,竭帝,波羅竭帝,波羅僧竭帝,菩提僧莎呵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般若(註二)波羅蜜多(註四)(註六)(註七)
唐‧三藏法師玄奘 譯

觀自在菩薩(註四)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(註九)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(註十)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(註十四)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無眼(註十五)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眼界(註十六), 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 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 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
註.

. 摩訶:無限廣大。

. 般若:妙智慧(由內觀所產生的正見) 《大般若經》指出大乘即是般若,般若即是大乘;說大乘即說般若,說般若即說大乘。般若能與一切善法為母一切佛法無不攝入般若。般若能生諸佛,是諸佛母,般若能示世間諸法實相,名如來母,能生如來。為三無漏學(註三)、六度之一

. 三無漏學:分別指戒(戒持)、定(禪定)、慧(智慧)三學。用來消除三毒,達到解脫煩惱,得到漏盡通的三種修行方式。
一‧戒:梵語「尸羅」,意為清涼、性善,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守則,可以讓人得到身心安樂、好的果報。內容包含:三皈依、居士戒、出家戒、俱足戒、菩薩戒。
‧三皈依─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
‧居士戒─五戒、八戒、十善。
五戒:(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)
1.不殺生 (離殺生)─五個違戒條件:一、對象是有生命者。二、知道是有生命者。三、存有殺意。四、致力去殺。五、對象被殺死。
2.不偷盜(離不與取)─五個違戒條件:一、有主之物。二、明知是有主之物。三、存有盜心。四、以各種方式取。五、將物取離原處。
3.不邪淫(離慾邪行)─四個違戒條件:一、違反倫常的性行為。二、幻想與有倫常的女()發生性行為。三、以種種不淨的方式發生性行為。四、以暴力或脅迫方式與對方發生性行為。
4.不妄語─包括說謊(顛倒是非)、誇大、兩舌(搬弄是非)、惡口(罵、毀謗)、綺語(不善的好話、無意的廢話)。
5.不飲酒。
八戒:(八關齋戒)精進在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。受持時間為一日一夜,在每月六齋日受持(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三、二九、卅),受過八關齋戒的再家弟子稱為一日一夜「優婆塞(信男、近善男)」、「優婆夷(信女、近善女)」。
1.不殺生。
2.不偷盜。
3.不淫(不行性事)
4.不妄語。
5.不飲酒。
6.不眠坐華麗的床。
7.不戴飾品、不塗香油、不觀聽歌舞。
8.不非時食
十善:
1.不殺生
2.不偷竊
3.不邪淫
4.不妄語
5.不兩舌
6.不惡語
7.不綺語
8.不貪婪()
9.不惱怒()
10. 不邪見()
‧出家戒─(沙彌、沙彌尼年少出家僧眾學習與守持的戒律。

‧俱足戒─(具足戒)比丘、比丘尼在出家時所應受之戒律。

‧菩薩戒─發心修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。
二‧禪定:由「禪那」與「三昧」複合而成。修行禪定的行為,則稱為修禪、禪修。
‧禪那─它是心的特質,心能固守在一個所緣上,並觀察它。禪那的方法分成三種:
寂止禪(奢摩他)─止息一切雜念、止息諸惡根不善法,所以能夠熄滅一切散亂煩惱,達到身與心的安定。
內觀禪(毗婆舍那)─透露實際的體驗,去瞭解「身」與「心」所具有「無常」、「苦」和「無我」的真相。
如來禪(禪那)─在日常生活中,不限形式地,念念剎那間的打破執著。
‧三昧─(三摩地、三摩提)正心行處、心一境性。
三‧智慧(般若、般若波羅蜜多):究竟圓滿之智慧,又稱勝義智或實相智。

. 波羅蜜(波羅蜜多):到彼岸,「菩薩的責任」或「菩薩的財富」。波羅密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,是成就一切聖者的根本資糧。其法門稱為六度(註五)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 

. 六度:(事究竟、到彼岸、度無極、六波羅密多)為六種從生死苦惱得度到涅槃安樂的法門。在行六度時,不能另有目的,作成的功德方能稱為波羅密。「六度萬行」意指菩薩所修的一切法門,由於成佛的具體方法很多,故以「萬行」形容實踐六度方法眾多。六度修行完滿之相,稱為六度滿相。

‧布施:(檀那)為 了幫助如母眾生,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善法給予眾生。菩薩心行,第一就是實踐「給予」的美德。行布施前,需要有「前行」發心,即明瞭自己的目的,乃是為了 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的緣故,因而發菩提心。行布施時,即「正行」的時候,必需沒有人我執與法我執;也就是在沒有「我」及「我的」是真實存在的心念 下布施。布施之後,將布施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稱為「結行」。足俱此三行的布施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。布施能除三毒中的「貪」。 
財布施─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。 
法布施─教導智慧、真理,以正法勸人為善除惡。 
無畏布施─解除別人的恐懼,就是布施信心。

‧持戒:恪守戒律、施行善法。持戒能除身、口、意的三業。

‧忍辱:忍受侮辱惱害而無恚恨,及外界的寒熱饑渴。忍辱可以斷絕三毒中的「嗔」。

‧精進:身體力行善法、勤斷惡根,對治懶惰鬆懈(五毒中的「慢」)

‧禪定:心無雜念,去除散亂(五毒中的「疑」)

‧般若:修行般若,破除無明和愚癡(三毒中的「痴」)

. :核心、精髓。

. :路線、路徑。

. 觀自在菩薩(正法明如來、觀世音菩薩、光世音菩薩)眾生所見之主。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,同大勢至菩薩一起,為阿彌陀佛的左、右脅侍菩薩,並稱「西方三聖」。同時祂也是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。

阿彌陀佛─號甘露王如來,又稱無量清淨佛、無量光佛、無量壽佛。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,成就念佛三昧,即可見無量諸佛;因此觀阿彌陀佛,即是觀無量諸佛,阿彌陀佛因此得名,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。

大勢至菩薩─又稱得大勢至菩薩、大精進菩薩或大勢至法王子,簡稱勢至。祂恆念阿彌陀佛,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,使人得到無上力量、威勢自在,接引眾生往生淨土。

四大菩薩:

文殊菩薩─(文殊師利、曼殊室利)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,代表聰明智慧。因德才超群,居菩薩之首,故稱法王子。

普賢菩薩─(三曼多跋陀羅) 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菩薩,是象徵理德、行德的菩薩。

觀世音菩薩─以大慈大悲聞名,在人間以千手千眼不遺餘力地救度苦難眾生。

地藏菩薩─(地藏王菩薩)因其「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」,故名「地藏」。又以其「久遠劫來屢發弘願」,故被尊稱為「大願地藏王菩薩」。
釋迦牟尼佛─(悉達多‧喬達摩)佛教創始人。成佛後尊稱為為佛陀,意思是澈悟宇宙、人生真相者。

. 五蘊(五陰或五眾,知覺境界的五層存在順序)

蘊─佔有一定空間且會變壞者,稱之為色。五根五境等有形物質的聚集,稱為色蘊。

蘊─內心對色蘊所產生的感受。

蘊─內心對色蘊所產生的感受之後所產生的想法。

蘊─內心對色蘊的好惡所產生嗔、貪。
蘊─內心對色蘊所產生的認識與瞭解。

. 十大弟子:佛陀在世時十個主要弟子 
‧大迦葉─(摩訶迦葉、迦葉波、迦攝波) 號稱「頭陀(苦修)第一」佛教第二祖,禪宗第一代祖師。
‧目犍連─(大目犍連,簡稱目連) 號稱「神通(註十一)第一」。
‧富樓那─(富樓那‧彌多羅尼‧弗多羅) 號稱「說法第一」。
‧須菩提─號稱「解空第一」(悟解世間諸法的空相)
‧舍利弗─(舍利子)號稱「智慧第一」。
‧羅侯羅─釋迦牟尼佛的獨子,號稱「密行第一」。
‧阿難─(阿難陀) 號稱「多聞第一」。

‧優婆離─號稱「持律第一」。

阿尼律陀─(阿那律) 號稱「天眼第一」。

‧迦旃延─(迦多衍那) 號稱「議論第一」。

十一. 神通:因禪定力而得到超越凡人的力量。六道眾生因世間禪修或與生俱來,或多或少有前五通,然而能力亦有大小深淺之別;天魔(註十二)也具有五種神通,得以變現種種奇境。然而漏盡通,唯有依經教原理破除煩惱者方能證得。
‧天眼通─能見極遠方事物或透視,不受明暗影響。
‧天耳通─能跨越距離或障礙聽到聲音。
‧他心通─能知眾生心念。
‧神足通─又稱「如意通」、「神境通」,能在六塵境界中來去自如,能隨意遊歷時空不受限制。
‧宿命通─能知眾生過去宿業,知道現世或未來受報的由來。
‧漏盡通─「漏」即煩惱;能破除執著,脫離輪迴,意指修行證阿羅漢果。
十二 . 十界:佛教將眾生分為十大類。前四者稱為四聖,後六者稱為六凡,合稱為四聖六凡或六凡四聖。
佛界─(悟道者)一個對於真理徹底明白、真正圓滿覺悟的人,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,也用這個稱號來稱呼真正解脫的人。
‧菩薩界─菩提(覺誤)薩埵(有情),譯成漢語為「覺有情」;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,始人覺悟的有情眾生。菩薩的異名有:開士、大士、尊人、聖士、超士、無上、自在、勇健、大道心成眾生、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、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、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等。從初發心(初信位的菩薩)直到圓滿成佛,共有五十二個階位,即菩薩五十二位。
‧緣覺界─能夠明白十二因緣運作始末的境界。
‧聲聞界─能夠參誤四聖諦的境界。
‧天界─(天道)
‧人界─(人間道)
‧修羅界─(修羅道)
‧畜生界─(畜生道)
‧餓鬼界─(餓鬼道) 
六道:(六趣、六凡或六道輪迴(註十三))大乘佛教主張六種眾生的形態,是十界中眾生輪迴的途徑。其中天道、人間道、修羅道合稱三善道,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合稱三惡道。但阿修羅道雖為善道,因德不及天,故曰非天;以其道苦,尚甚於人,故有時與三惡道合稱為四惡道。
天道─(天界、三界)超越物質()之世界,厭離物質之色想而修四無無色定者死後之所生。
人間道─人類之所生。能稍修戒善感報。
修羅道─大力神之所生。因常懷嗔心而好鬥,故常與人發生隔閡。
畜生道─因愚癡所造成的業。
餓鬼道─(薜荔多)因無法滿足的貪婪而轉生為餓鬼,但擁有色身。餓鬼居住的世界稱為餓鬼道,是六道輪迴中的惡趣。
地獄道─惡人在地獄(那落迦)受八熱八寒之苦。 
三界:天道中的三種境界
欲界─包含六欲天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及性慾),又分為地居天(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)與空居天(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)兩類。
色界─仍有色身,但不再有男女的差別,依禪定的程度分為:()初禪天:梵眾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。()二禪天:少光天、無亮光天、極光淨天(光音天)()三禪天: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。()四禪天:無雲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、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現天、善見天、色究竟天。無煩天至色究竟天此五天又稱五不還天或五淨居天,證得阿羅漢果,不再落入六道輪迴當中。
無色界─(無色天、無色行天)此界固無色法、場所,從而無空間高下之別,然由果報之勝劣差別,則分為四階級:「空無邊處」、「識無邊處」、「無所有處」、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等四空處,故又稱「四無色」、「四無色天」、「四無色處」、「四空天」、「四空」、「無色界諸天」。  
天魔─(第六天魔王又稱波旬、摩羅)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此神就是不需自己做愛,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遊戲。「摩羅」二字亦有「陽具」的意思,代表了「妨礙修行的煩惱或慾望」。 
十三. 輪迴:意識的最基本特徵是「一但存在就永遠無法停止,意識具有永恆性的本質。由於意識的永恆性,任何生命必經輪迴且意識永不停止。 
十四. 諸法空相─五蘊所產生的知覺層次。 
十五六根─前五根曰浮塵根(粗色根)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外現之形狀。意根曰勝義根(淨色根):依浮塵根而能發生見聞覺知等功用。 
─眼睛所見者()
─耳朵所聽者()
─鼻子所嗅者()
─舌頭所嚐者()
─身體所覺者()
─心意所別者() 
六塵:(六境)相對六根所產生的境界,進而產生六識。
六識:眼識(視覺)、耳識(聽覺)、鼻識(嗅覺)、舌識(味覺)、身識(觸覺)、意識(辨別)
第七識:(末那識)思考。第六識透過第七識產生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等四種煩惱。
第八識:(阿賴耶識)根本識,其他七識皆由此生,並由此產生我執與法執的「枝末無明」。
 十二處:(十二入)六根與六塵合稱。
  
十六.十八界:六根、六塵與六識合稱(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法界、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)

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

六字真言

唵嘛呢叭咪吽,又名六字真言或六字大明咒,是佛教裡最常見的真言

Om Mani Padme Hum

"禮敬蓮中寶"

持誦六字大明咒,貪、嗔、癡、憂、嫉、愛,可被轉化成它們的真性,六部佛的智慧在覺悟心中展現。當我們持誦六字大明咒時,六道輪回中的六種煩惱無形中被淨化。因此念誦六字大明咒可防止再生於六道中,也可以驅除六道本具的痛苦,同時可圓滿智慧心的修行,即六度: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強有力地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和各種疾病。

真言出處:《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》的解說
六字大明咒的敘述在中國首見於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,其為中國大乘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聖典之一。當中,釋迦牟尼佛云:「此六字大明陀羅尼(註:六字真言),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,若有知是微妙本心,即知解脫。」,為大正藏中記載六字真言法門的根本經典

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5%AD%E5%AD%97%E7%9C%9F%E8%A8%80